古人告诉我们,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,看不见的地方,悄悄的做好事,如此行善才能累积阴德。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,为什么古人不提倡大张旗鼓的行善,反而要悄悄的做好事,做好事的时候不为人知呢?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,从因果的规律看,就像做恶会有恶报,行善的确会有善报,这个毋庸置疑。但是现在我们不是在讲要不要行善的问题,我们讲的是如何行善才能快速的积累福德。古人之所以提倡用累积阴德的方法培养福报,是因为用这种方法牛股配资app,福报的培养又快又安全。
《列子》里有一位哲学家名叫杨朱,他讲了一句话,称得上是“行善”方面的千古名言,他说:
【行善不以为名,而名从之。名不与利期,而利归之。利不与争期,而争及之。故君子必慎为善。】
杨朱对列子说:“行善不以为名”,一个人做事,他不是为了求名,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,只是为了能够利益大众,那么这件事做出来,会是一件好事。反过来讲,如果一个人做事,是为了得到表扬,为了求名,那么这件事做出来,不会成为一件好事,因为这个人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益大众,而是为了利益自己。
所谓“文如其人”,短短的一句话,显露了杨朱的人生哲学。他的学说思想其实是道家思想的演变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接下来的几句话,证明了他的思想倾向,完全是老庄的精神。
“行善不以为名”,所谓“善”,包含了任何好事,“不以为名”,行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得名声,不是为了得到大众的赞美。“而名从之”,可是奇怪了,你越是不求名,不是奔着名声做这件好事的,但是名声会自然而然的来到。杨朱的这句话,年轻人可能不太相信,等你阅历够了,才晓得所言不虚。人的年纪越大,越会发现人生是公正的,真正的好人好事就像草里的冬瓜,迟早会从草丛中凸显出来,遮盖不住。
行善对于真心办好事的人来说,只是一件事,他并没有想到以后会有接二连三的事情发生。这些接二连三的事情是什么呢?“行善”之后的事就是“名”,名来了。名来了以后怎样?“名”之后是“利”,“名不与利期,而利归之”。“期”就是期待,希望的意思。由于行善,自然而然的出了名,出名之后压根没有想到的钱财富贵也来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一旦有了知名度,就会有很多发财的机会。出名是富贵之路的开始,尽管自己当初只是“义所当为”的做了一件善事,不是为了求名,但名气硬是来了。有了名以后,利也会跟着过来,名气越大,招牌就会越响,捧场赏光的人自然就有很多。
如果你认为“接二连三”之后,生活就会归于平静,那么你想错了,还早着呢,大家看,跟在利后面的是什么?“利不与争期,而争及之”,出了名,发了财之后就会有人与你争利,这才是我们始料不及,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。
本来一个很简单的善行,不求名不求利,更不想为此引发争斗,但结果呢?结果弄得鸡飞狗跳,不得安宁。所以杨朱的结论是:“故君子必慎为善”,杨朱认为一个道德学问样样好的人应该在做人做事的时候,非常谨慎,宁可不为善。为什么要谨慎到宁可不为善?就是怕一件事,在得到提倡,变成惯例以后,有人会专门走这个路子,说不求名而得了名,说不求利而得了利,结果名利双收不说,最后还引起争斗,造成混乱,这才是杨朱担心的。
杨朱告诉大家,“行善”这件事会有善恶两面的结果,知道了这个道理,就要“慎为善”,要预先认识到“行善”可能会带来的争斗风险,然后“不住善”,做了就做了,所谓有了名气,那只是某某某几个字出了名而已,那几个字与“我”无关。换句话讲,某某某那几个字只是假“我”的代号,真正的我不是那几个字。就像有人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著作,想来拜访他,结果他老人家说:假使你吃了一只不错的鸡蛋,你还要拜访感谢生了这只蛋的母鸡吗?是的呀,蛋生了就生了,善事做了就做了,这个生下来的蛋,做出的善事,与生蛋的鸡,做善事的人又有什么关系!你能够这样想,才算懂了《金刚经》里讲的“不住于相”,如此才能“如如不动”,才能得到平静安详。
古时候,一户人家的女儿准备出嫁,按以前的规矩,出嫁前母亲是要训话的。所谓“训话”,就是从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里总结出一些心得交待给自己的女儿。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说:其实没有别的话要讲,只讲一句话,你到了夫家之后,做了人家的媳妇,记得不要做好事。女儿一听,愣住了,心想妈妈这是什么话,叫我不要做好事,难到要我做坏事不成?母亲见女儿没有听懂,接着又说:好事都不做,坏事难到可以做啊!这位母亲看来是读过书的,通了一些道家的思想,这个思想就是杨朱开头所讲的那句话。
“不住相”行善的道理很重要,所谓“不住相”,就是告诉你一切相不停留。当你做了善事,善事的相不会一直停留,它会在因缘的作用下变成其他的相。比方说,变成“名”的相、变成“利”的相、甚至变成“斗争”的相。懂了这个道理,大家行善的时候就要不住相,不住在善行的相上,不起“我人众生寿者”的想象,如此才能避免行善后的烦恼。佛法是教我们“解脱”的法,如果弄来弄去,学得不对,大家就会执着幻相,反而远离了“解脱”的初衷。
中国有一部奇书,讲鬼怪、狐狸精的小说,书名是《聊斋志异》。这部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啊?大家喜欢这部书,并不是因为对书中所写鬼怪的境界有所好奇,而是被小说里情理法的故事打动。比如本书的第一篇《考城隍》,所谓“考城隍”,是指参加官职的考选,谁考上了,谁死之后就当城隍,主管一方的阴曹。这可是一个很大的官哦,类似于阳间的封疆大吏,只不过一个是管阴间,一个是管阳间。
有一位读书人,晚上睡觉做梦接到了通知,让他立即参加考试。读书人嘛,习惯了考试,所以他在梦里并没有觉出异常,就去了。到了考场一看,发现主考官竟然是关公,中国人对关公向来十分尊重,所以读书人见到关公后非常激动,为了追随关公,奋力的答起卷来。卷子里他写了几句话:“有心为善,虽善不赏。无心为恶,虽恶不罚。”就是说一个人存心做好事,做好事的时候故意让别人知道,尽管他所做的事情具有好事的外形,但是事情做完后不可以给他奖赏。反过来说,一个人无心干了一件坏事,尽管这件事给别人造成了伤害,但是不可以用故意伤害的罪刑责罚他。
关公当场阅卷,看到读书人的这句话后,拍案叫绝,因为爱才心切,于是命令他马上上任,去做城隍。读书人一想,不行啊,只有断了阳间的寿命才能担当城隍。自己家中尚有老母,自己一旦离开,母亲又要依靠何人。读书人恳求道:家里的母亲年纪大了,只有我一个儿子,如果现在做了城隍,老母便无人孝养。关公一听,爽快的同意了。吩咐秘书打开生死簿,看看读书人的母亲还有几年阳寿,秘书一查,还有九年,关公于是说:那就等你九年。
不住相行善,并不是叫你去空想,让你坐在那里想象一番善举。意识思维的想象,那是独影境,谁不会想啊?“为善无近名”,是要你去做,为了利益大众,积极行善,行善的时候放下名利的概念,放下“自我”的思量,如此,做出来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善举,累积了无漏的福德。
如果一个家庭有超过三个孩子,很多时候这些孩子获得的关注度是不同的。一般老大和最小的孩子能够获得父母最多的关注,老二或者排行中间的孩子就比较悲剧了,就算父母没有可以偏心,他们获得的关注度往往也比不上大哥大姐和最小的弟弟妹妹。
有的人学佛多年,做了许多善事,你问他为何如此精进?他告诉你,为了累积福德。打坐修行,布施钱财,做这些事能不能积累福德?能。但是一旦着相,之前累积的福德就会马上漏掉。为什么呢?因为福德累积的基础不实。请问大家,是谁在累积福德?是“我”在累积福德,“我”又是谁呢?是生灭的肉身,还是变化的意识?肉身与意识都不是我,真正的我是虚明中的一点灵知,是无有生灭的清净觉性。大家行善的时候,如果认错了“我”的身份,那么福德的累积便失去了实在的基础,基础都不实在,福德当然无法留存,累积一点,就会马上漏掉。
【一朝,王母娘娘设宴,大开宝阁瑶池,做“蟠桃胜会”。】
这里提到了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。她为什么要举办这场大会?目的是为了说法。学佛修道的人,如果光跟他讲行善不要住相,如此才能累积坚固的福报,他会信不过你。此时,就要将法道利益的大幕掀起一块让他看看,他只有看到了,才会放下心来,才会相信圣人的教言。所以“蟠桃盛会”的举办,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善果福报,目的是要让那些修习法道却还将信将疑的人打消疑虑,认真修行。
话讲到这里,有人就要问了,《金刚经》里讲“不生法相”,要我们做善事的时候,只是义所当为,此心并无所求,并不希求善果,只有这样才能与清净心相应,才不会黏住于幻起幻灭的法相。可是等到善果出现了,能不能享受一下这个善果?如果不希求善果是无住,那么享受一下善果就是有住吗?换句话说,一个菩萨,一个大修行人,如果只能在无所求的时候无住,不能在有所得的时候无住,那么这个菩萨还只是半个菩萨吧,还没有圆融吧?因此“蟠桃盛会”的举行,这另一半的道理也与《金刚经》有关。下面请大家把《金刚经》打开翻到第二十八品,在这一品,佛与须菩提讨论了“有得是不是就有住”的问题。换句话讲,有了善果以后,能不能享用这些善果。
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